台湾游学记
从哪里开始?我不知道。至今还能够清晰地回忆起飞临台湾时的情境,我 趴在舷窗上,眺望着天空下岛屿的轮廓,曾经在地图前端详了无数次的海岸线 真切地展现在眼前,我认出了像展翅的蝴蝶一样的澎湖,我看到了台湾岛西部 狭长的平原,然后我怀着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缓缓地降落。
或许这就是我能找到的最合适的开始。当时决定申请赴台交换的初衷是什 么?两岸分治了六十余年,就好像一个大型的试验,来自同一个培养皿的样本 被放在两个互相隔离的实验室中培养,目的是要找到中国的未来。我曾经相信 这是一个公正的对照试验,直到带着好奇踏上对岸才发现实际竟是那么得不严 谨。两个实验室的条件相差到没有丝毫的可比性,一个那么大一个又那么小, 一个结构那么复杂一个却那么单一。由此看来,这个试验从一开始就注定是失 败的,注定会毫无结果,或者说两个实验室的出现从一开始就是个悲剧,也许 又只是一出悲剧高潮的开始,而整出悲剧的起点又在哪里?
近来在我头脑里,一个“中国革命”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在现代化的世界 中,“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所有革命的最终目的 是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像人一样的存在;而在积贫积弱列强环伺的中国,找回 国家的独立自主进而实行赶超战略又被自然而然地公认为实现最终目的的必要 前提。因此,民族主义成为了中国革命的原初动力,为了实现民族主义的目标 又必然要采取国家主义的手段。于是在革命以来的中国,所有对未来的设想都 必须接受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的改造后才有可能付诸实践。长此以往,手段逐 渐取代了目的,于是我们有了中华民国,又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的地位 在名称上被捧得越来越高,人民的权利和幸福却又不得不服从于所谓国家和民 族的利益,特别是在本朝,号称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某团体的利益竟然也可以堂 而皇之地凌驾于人民之上。由此看来,中国革命的悲剧线索早在革命之初便预 设好了。
两个世纪前革命爆发,一百年后两岸共同的缔造者临终遗言“革命尚未成 功”,至今又快一百年。这样写来,又颇有些“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 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的意味。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前几日偶然翻阅林觉民《与妻书》,顿时感到自己是多么有幸能够生在现 在的中国,又是多么不幸生在了现在的中国。有幸的是,国家的独立自主已经 达成,再不须我立志牺牲百死不辞;不幸的是,革命远未成功却被迫戛然而止, 再不容我公然倡导为天下先。政治身份为思想设置了框架,但也因祸得福地为 思想指出了方向,或许我应该公开地转向社会民主主义寻找中国的未来,我应 该读一些伯恩斯坦、考茨基、托洛茨基、布哈林、陈独秀甚至赵紫阳。我可能 会自觉地站在历史上的失败者一边,因为我相信这是人性在未来必然的选择。 游学台湾,最令我感到意外又最令我敬佩的人是蒋经国,中正纪念堂只出现在 台北,经国先生纪念馆却遍布在台湾各地。有些人死了,他还认为自己活在别 人心中;有些人死了,人们会自发地纪念他。历史不可欺骗,过去的隐恶总会 在某个时刻昭然若揭,人性是评判一切的标准。
在台湾看到这样一则政治评论,孙中山是天元上帝下凡,带来了龟神和蛇 神两位助手,旨在拯救中国人民,不料二神后来反目成仇,终致忘记了初衷。 战争、饥荒、运动、迫害,都是中国革命的产物,也都把手段当成了目的。这 种倒置掏空了革命的基础,违背了人性,辜负了历史,人民颠沛流离音讯隔绝 互不往来,国家也错过了再次统一的时机,两岸都只有国家的人民,不再有人 民的国家,这是倒置的革命带给人民的剧痛。而现在,一边已经成为了真正的 民国,为了根治剧痛便只有矫枉过正,但毕竟是人性的选择,却是一条本可避 免的悲凉出路。有一天,共和国也会成为真正的共和国,一切价值会被重新评 估,如果今天还将革命倒置,将来经历的剧痛必会更加猛烈。写到这里,我又 是多么有幸,能够生在前一次剧痛缓和之后,又是多么不幸,不知下一次剧痛 何时便会猝不及防地到来。
我会用悲悯的态度看中国革命,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要由具体的人来承担。 我就是一个具体的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人性要求将颠 倒的革命摆正回来,人性会成为我评判一切的最终标准。而所谓人性的标准, 就是“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就是是否能够使人自由地成为人。而幸福又有很多种,最大的幸福是人的自我解放。解放不可外求,只有内 省,从“莒光”到“自强”,每个人只要求自己成为一个人,便真可“六亿神 州皆尧舜”。幸福来源于自己。
写了这么多,好像重点并不在台湾。看到台湾的现状,每个人都会为它的 地位纠结。我承认应该将目的置于手段之上,却还是脱不了一些旧有情感的窠 臼。怀着矛盾的心情,我有一句话想说给中华民国,望你不要自毁这块金字招 牌,还有一句话要送给台湾,希望你能够早日名正言顺。最后,我只能说,再 见,台湾岛!!!
Copy and paste from http://www2.oia.ntu.edu.tw/IncomingExchange/www/experience/102/incoming/007614.pdf